“北大仓行动”:掀起高等农林教育新变革

作者:发布时间:2019-09-19浏览次数:42

    金秋时节,稻浪起伏,稻谷飘香,黑土地上铺展开金色的画卷,孕育着新的希望。

  9月19日,黑龙江七星农场,在习近平总书记一年前视察并提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地方,全国50余所涉农高校的掌门人与专家代表齐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共商如何深化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改革,描绘出新农科建设“北大仓行动”路线图。

  兴农报国,变革的序幕正徐徐拉开。

   高等农林教育的时代考卷

  站在高处俯瞰,七星农场万亩大地一望无垠,昔日的莽莽荒原已经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华大粮仓。在七星农场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信息化平台,卫星定位、云计算技术等信息网络技术早已运用到对万亩田畴的精准管理中。

  “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9.7%,垦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8.2%,我们实现了全过程、全面积、全作物的标准化生产和持续轮产高产的粮食生产模式,商品粮调出量约占全国粮食总量四分之一,可保证1.2亿城镇人口一年的口粮供应。”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徐学阳感慨,没有科技和人才,北大荒不会变成今天的北大仓。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农业也在变。“我们对农业变化的形势深有体会。”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坦言,从全球的粮食供应、人口变化,到全球科技创新带动农业变革,以及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的巨大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发生深远的重大变革,这些都对高等农林教育的改革提出了非常迫切的需求。

  “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面对这‘四个新’,中国的高等农林教育怎么办?这就是新农科建设的核心任务。”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中国高等农林教育的时代担当就是,要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四大使命”,加快建设发展新农科。

  6月28日,教育部吹响新农科建设集结号,在浙江安吉召开新农科建设研讨会,发布《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全体参会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兴农报国的使命担当。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吴岩说,高等农林教育最重要的职能就是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要着眼发展大局,瞄准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地方需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自觉将学科专业发展的小逻辑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好地提升我国科技与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举办涉农专业的本科高校538所、高职院校162所,涉农本专科专业每年招生近20万人,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农林教育体系,源源不断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农林人才。

  然而,当前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说,仍然是高等教育的“洼地”,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和瓶颈。

  “经过一年左右的反复研究,高等农林教育的重要掌门人们一起确定了中国新农科建设的三部曲,即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和今年底的北京指南,各有其重点,各有其设计。”吴岩介绍,安吉共识提出了中国新农科建设四大发展新任务,北大仓行动推出中国新农科建设八大落实新举措,北京指南将实施中国新农科建设由点及面的大田耕作新项目,“答好农业农村现代化之卷、答好国家粮食安全之卷、答好生态文明之卷、答好世界发展贡献之卷,这就是我们高等农林教育的情怀和责任”。

    新农科,“新”在哪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高校而言,如何深刻领会新农科建设的内涵,明确行动方向,至关重要。

  此次新农科建设北大仓行动工作研讨会,围绕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从培养模式、专业优化、课程教材、实践基地、质量标准、师资队伍、协同育人、开放合作等八个方面提出改革举措和要求,制定工作实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提出的两个根本,是高等农林教育必须要回答的。新型人才培养行动,一个是立德,一个是树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需要有高尚的情操,要培养知农爱农为农的人才,立德筑魂非常重要。”吴岩表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涉农高校一定要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结合好,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拧干思政课的水分,努力让中国高等农林专业的青年学子成为知农爱农为农的新型人才。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高等农林教育得怎么办?“不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高等农林教育就没有迈入新时代。”新农科建设北大仓行动工作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已经达成共识。然而,对涉农高校而言,结构的调整优化,供给侧的改革是一项攻坚行动。

  “推进专业供给侧改革要做什么,调整、优化、升级、换代、新建,这就是新农科建设的核心。”吴岩表示,要下大力气优化升级原有专业,这是新农科建设的重头戏。此外,还要坚决淘汰不能适应今后需要的老旧专业,同时,还要在一定的区域内布局一些新建专业。

  根据北大仓行动方案,教育部将制定《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目录》,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现有涉农专业,布局智能农业、农业大数据、休闲农业、森林康养、生态修复等新产业新业态急需的新专业,调整淘汰不能适应农林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的老旧专业,因地制宜培育农林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建设一批国家级一流涉农专业。

  “新兴专业的探索,一定要让涉农的企业、行业和科研院所参与进来,而不能光凭想象做这些工作。”吴岩明确指出,要强化协同育人,推进农科教协同、产教协同,同时,要把农林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当成一个战略支撑点来大力推进。

  在吴岩看来,新农科建设如果说没有新标准的话,那是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假的新改革。“我们的要求是世界水平、中国特色,跟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教育农林教育理念可以同频共振,质量实质等效、模式和而不同。”吴岩表示,将构建高等农林专业认证制度,推进三级专业认证,构建以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为基础、多部门共同参与的新农科质量保障体系。

    先行先试,种好“实验田”

  黑龙江位于祖国东北部,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00万,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建三江考察时,对黑龙江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实现振兴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强调“中国人任何时候都要把自己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

  “黑龙江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战线,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响应教育部加快建设新农科的创新谋划,自新农科提出以来,进一步深化农科校合作,推进学校与地方院所、企业资源共享,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升级教学和学习方式,先期建成和培育了一批金专金课,抢占农林人才培养的高地。”黑龙江省教育厅厅长赵国刚表示。

  此次工作研讨会由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承办,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佳木斯大学协办,并邀请15名垦区农场长参加,也为全国涉农高校带来与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生产全方位对接的难得契机,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与农场长们直接面对面共话改革与合作。

  “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就要靠优秀的人才、先进的设备以及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园区。”七星农场党委书记王伟表示,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高校先后与农场交流合作,农场科技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让广大农户共享科技发展成果。希望能与更多的高校合作,把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教育资源与科研资源紧密对接,开启合作发展的“旋转门”。

  实践短板是涉农高校目前共同面临的问题,此次北大仓行动方案中,专门强调实践基地建设行动,要研究制定“农林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指南”,建设一批农林类区域性共建共享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践教学示范基地。

  实际上,有些高校已经积极行动起来。河北农业大学将现有“五链合一”(产业链、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服务链)的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进一步打造成集聚先进生产要素的大平台、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的大课堂、现代职业农民培育的大学校、农业现代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东北林业大学充分发挥帽儿山实验林场的优势与功能,建立共享机制,深化与全国农林院校合作,建设帽儿山共享实习基地,共享林场优质的自然资源和教育资源,为全国农林专业野外实习和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少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已开始从注重培养农业生产所需人才转向注重培养农业现代产业全产业链所需人才,并且强化知农爱农情怀培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推动按县域、乡域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着力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协同育人,实现人才培养链、农业产业链、科技推广链的精准对接,将强农兴农的人才培养落在“三农”的广阔天地上。华中农业大学适应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要求,集聚学校、研究所和企业的创新资源和育人要素共享、互补、互动,固化“专业+”协同育人教学成果,进一步推进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本科生100%配备行业(企业)导师,100%开展项目式实践。

  “我们鼓励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因校制宜、特色发展,各个学校不能包打天下,解决所有问题,也不必包打天下,也包打不了天下,每个学校都有每个学校的不同任务,只有把这些工作扎扎实实做好了,高等农林教育才真的大有可为。”吴岩表示。